灵谷百科

口器和嘴(口器)的区别

灵谷百科

您好,今天胡舒小编就来为您解答以上问题。口器和嘴的区别。相信很多朋友还不了解口器。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吧!

1。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摄食器。

2。昆虫的食性分化非常复杂,形成了多种口器类型,但就食物的状态而言,无外乎两大类:固体和液体。

3。适合吃固体食物的口器需要被构造成能够咀嚼固体食物。这种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适合吃液体食物的口器需要能够吸入和消化液体食物。口器的结构称为吸吮式口器。

4。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包括暴露来源(如露水和花蜜等)、植物汁液和动物血液等,为了从这些不同来源获取食物,吸收性口器必须有不同的适应。类型,形成虹吸、刺穿、舔吸和刮擦等口器。

5。有些昆虫的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功能。此类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

6。从口器的进化来看,咀嚼式口器是比较原始的。所有其他口器类型都是从咀嚼式口器的基本形式演变而来的。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外观上有很多变异,但都可以从其基本结构的演化中追溯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7。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颌、下颌、下唇和舌头组成。

8。以东亚飞蝗典型的咀嚼式口器为例,说明如下。

9。 (1)上唇(Labrum)是与唇基部前缘相连的双层片。

10。前缘中心凹陷,外壁骨化,内壁膜质,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内唇(上咽)。

11。上唇覆盖上颚的前部并形成口腔的前壁。它里面有肌肉,可以前后移动或者稍微左右移动。

12。 (右图)(2).上颌(下颌骨)是从头部的第一对附肢进化而来的。它不分段,呈圆锥形且坚硬。它位于上唇后方,由前后两个关节连接。颅骨侧面颊下区域下方。

13。上颌前部有牙齿,用来切割、撕裂食物,称为门牙叶;背面有一个粗糙的表面,用于研磨食物,称为磨牙叶或磨牙叶。 )。

14。上颚有两块源自头壁的肌肉 - 强大的内收肌和较小的外展肌。这两块肌肉分别附着在上颚的两条肌腱上。

15。两块肌肉的收缩使上颌沿着连接两关节的轴线左右移动。

16。东亚飞蝗的上颌是不对称的。

17、(3)、下颌(上颌)是头部的第二对附属器,位于上颌后面。它通过关节与颅骨相连,是一对分段结构。

18。 (4)下唇(Labium)是头部第三对附属器愈合后形成的结构。它位于下颌后方、后孔下方,形成口腔前腔的后壁。

19。下唇与下颌相似,故又称第二下颌。

20,(右下图)。

21。 (5) 舌头(下咽)是从头部腭部腹侧体壁延伸出来的袋状结构。它位于下唇前方、口腔前腔中央。

22。舌壁上有非常密集的毛带和感觉器官,起到味觉的作用。

23。舌头具有控制其扩张和收缩活动并帮助运输和吞咽食物的骨骼和肌肉。

24。左上颌、右上颌、左下颌、右下颌 (6)昆虫的真正的嘴位于唇基部和舌头之间,口外由上唇和口器附属物围成的空腔称为口。口前腔。

25。舌头将口腔前腔分为两部分,即前面的食管窦(cibarium)和后面的唾液窦(salivarium)。

26。唾液管(或唾液管)开口于唾液窦,唾液从这里流入口腔前腔,与咀嚼的食物混合,起消化作用。

27。然后,食物通过口腔进入前肠。

28。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包括直翅目、鞘翅目成虫和幼虫、神经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大多数成虫和锯蝇幼虫。

29。 2.刺吸式口器是昆虫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的食器。它们不仅必须具有吸取液体的结构,而且还必须具有刺穿动物和植物组织的结构。

30。这是所有吸吮式口器的结构特征。

31。与咀嚼式口器不同的是,上下颌的部分特化为细长的管心针;下唇延伸成喙(喙);食管窦(即口前腔的唇基部)和舌头之间的“食物袋”)形成强大的吸力机制。

32。 (1).蝉的口器。草食性刺吸式口器可以由蝉引入,作为同翅目和半翅目口器的代表。

33。蝉的头呈倒圆锥形,喙很长。不使用时,它会粘在胸部和脚之间的腹面。它是典型的后口动物。

34。头部正面触角以下的部分为唇基部,被唇基沟分为后唇基部和前唇基部两部分。

35。后唇基部非常发达,占头部前部的大部分。常被误认为是“额头”,而前唇基部则称为“唇基部”。

36。该部位的正确形态学名称可以根据食管窦和胃窦扩张肌的位置来确定。

37。头部侧面复眼下方有一明显骨碎片,其下端达喙基部。这是已融入颅骨的下颌骨干节点。它被称为上颌骨板。它取代了脸颊。地点。

38。下颌叶和唇基部之间的窄带是舌头的延伸部分,称为舌叶(lorum)。

39。喙的上唇是一个小三角形片,覆盖喙基部的前部。

40。下唇形成的喙分为3段,下唇触须已消失。

41。喙的前壁凹进一个凹槽,称为唇沟,其中包含上颌和下颌管心针。

42。上颌管心针较粗,末端有倒刺。它是一种刺穿组织的工具。

43。两个上颌管心针嵌入下颌管心针外部。

44。下颌管心针细而弱,内侧有两条凹槽。当两根针合并时,它们形成两根细管。前面较粗的是食道,食物通过它进入消化道;后面较细的一根是唾液管,唾液从这里流到针端,注入寄主体内或植物表面。

45。下颌管心针由内颌叶转变而来,外颌叶已经退化,下颌触肢也消失了。

46。两对管心针的槽和脊嵌成一束,可以上下滑动。

47。舌头位于管心针的底部。由于与泵的形成有关,所以蝉的腔室结构与直翅目昆虫(咀嚼式口器)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前后壁结合成管状。用于泵送液体食物的cibarial泵。

48。窦泵的扩张肌来自唇基部。

49。当扩张肌收缩时,它会扩张食管窦并将食管吸入食管窦。然后扩张肌由前向后放松,逐渐缩小食管窦管,将汁液挤入咽喉。

50。唾液管的末端形成用于注射唾液的结构,即唾液注射器。

51。唾液泵呈杯状,内部有活塞状结构,有一对起源于舌翼内壁的唾液泵扩张肌。

52。当扩张肌收缩时,活塞回缩,扩大缸腔,唾液被吸入缸内;当扩张器肌肉放松时,活塞弹回到原来的位置,缩小缸腔,同时迫使阀门关闭唾液管口。将唾液注入其中。

53。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时,主要依靠肌肉的动作,用两上颌交替刺入组织。

54。当两个上颌管心针相等地穿透时,下颌管心针将跟随。重复多次,管心针就会深入到适合喂食的部位,开始取食。

55。上颌管心针末端的倒刺用于固定其在组织中的位置,以防止管心针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后退。

56。喙不进入组织。随着管心针深入,向后弯曲或基部推入宫颈膜,头部逐渐接近食物表面。

57。管心针刺穿组织后,通过窦泵的抽吸作用,将汁液通过下颌管心针的食物道吸入消化道。

58。同时,唾液也通过唾液泵的作用,通过下颌管心针的唾液注入组织内。

59。对于微小的吸管昆虫,例如蚜虫,植物汁液由于植物压力或毛细管作用而进入食物道,因此不需要特殊的抽吸泵。

60。 (2)。吸食动物血液的蚊子的刺吸式口器可以以蚊子(双翅目)的口器为代表。

61。蚊子是最重要的卫生昆虫之一,与人类和动物关系密切。

62。只有雌蚊子才会吸血,所以下面的描述是根据雌蚊子的口器来进行的。

63。蚊子的口器非常细长,所有口器的基本部件都加在了取食机构上。

64。下唇延伸成喙。除下颌触须外,下颌骨的上唇、上腭、舌头和内颌叶均特化为六根管心针,全部隐藏在喙前的唇沟内。

65。上唇是管心针中最厚的,末端尖锐,内壁凹陷到食道中。

66。上颌是管心针最薄的两个部分。雄性蚊子通常没有上颌,或者可能有上颌,但上颌较短且较弱。

67。下颌的结构相对复杂。每个下巴都有一个管心针和一个分段的胡须。管心针末端很锋利,并且有倒置的齿。

68。下颌骨分为4节。雄蚊的触须较短,雄蚊的触须与喙的长度大致相同。

69。舌头是一根细长的扁平针,中心有唾液管,在针的末端开口。

70。蚊子有两个强大的泵——鼻窦泵和喉咙泵。

71。喂食时,喉泵和食管窦泵向相反方向,即一个接一个同时、交替地膨胀和收缩,将宿主的血液泵入食道。

72。蚊子的刺入方法一般与半翅目和同翅目昆虫相似,即先用针束刺入皮肤,然后用下颌管心针交替刺入皮肤,其他针也随之刺入。

73。当针刺入较深时,下唇在皮肤外向后弯曲,针束末端在皮肤内平弯,向各个方向移动,直至刺破毛细血管,将血液吸出。

74。有些人还认为蚊子用成束的口针刺穿动物组织。

75。 3.•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是鳞翅目成虫所特有的(少数原始蛾除外)。

76。它看起来像一个可以卷曲和伸展的喙,适合吮吸隐藏在花管底部深处的花蜜,也可以吮吸水和汁液。

77。虹吸式口器的喙是由左右下颌骨的外颌瓣配合而成。每个外颌叶的横截面呈新月形,两个外颌叶连接在一起形成食物道。

78。外颌叶由一系列紧密排列的骨化环和膜环组成,因此可以自由卷曲和伸展。

79。下颌的轴和干节已缩入头部,只在外面留下一对不太发达的下颌须。

80。上唇是一条很窄的水平条。

81。上颌已退化,只有少数原始蛾有上颌。

82。下唇退化为小三角片,但下唇触须发达,卷曲的喙夹在两触须之间。

83。虹吸式口器的吸入机构是由食管窦和咽喉前部结合而成,故称为食管窦-咽泵。泵的扩张器位于额神经节的前部和后部。

84。 4.海绵口器 海绵口器是双翅目蝇类(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的口器。

85。家蝇(Musca Domestica)可以如下表示: 家蝇的口器在外观上可以看作是粗而短的“喙”。

86。 (下图)喙由三部分组成:最大的基部,略呈倒圆锥形,主要为膜质,称为基喙;中部略呈圆柱形,后壁骨化。该部分称为中喙(mediproboscis 或 houstellum);末端是双喙,分为两个瓣膜,即标签。

87。喙是头壳的一部分。其前壁有马蹄形唇基。唇基部前面有一对棒状不分节的下颌须。

88。真正的喙(中喙)由下唇的前下巴形成。其后壁骨化为唇鞘,前壁凹陷为唇沟。

89。上唇为长片,内壁凹陷成食物道,覆盖唇沟。

90。上唇基部由两根杆状骨头支撑,称为上唇内骨。

91。舌头呈叶片状,紧贴上唇底部,封闭食物道,唾液道通过舌头相连。

92。由于基喙的大部分是膜质且有弹性,因此喙可以折叠在头部下方或缩回头部内。

93。唇瓣是喙末端的两个大椭圆形瓣。它们可以向前和向后移动,向后折叠到唇鞘后面,或者展开成盘状,称为吸盘。

94。两唇瓣之间的裂口基部有一个小孔,称为前造口,与上唇和舌头形成的食物道相连。

95。从舌尖流出的唾液也是从前口分泌出来的。

96。唇瓣的腹面为膜质,有许多环形沟。

97。这些环槽类似于气管,因此通常被称为假气管。

98。每个盂唇上的环与前口相连,但前口两侧的环槽直接与前口相连。

99。环槽很细,直径约为0.08-0.16毫米。

100。每个环槽上排列有许多骨化破碎环。断环一端分叉,另一端稍扁且膨大。

101。叉端与相邻环的扩大端交替布置。每个环两端之间的间隙是环槽与外界相通的地方。

102。取食物时,两个唇瓣平贴食物,使环形槽内的间隙与食物接触。在窦泵的作用下,液态食物从间隙进入凹槽,并沿环形凹槽流入前口。 ,然后进入美食频道。

103。有的苍蝇(如金蝇)与前口相邻的环形凹槽之间有短刺,称为前口齿。

104。这些昆虫的两个唇瓣可以向上翻转,露出门牙,可以用来锉和刮食物。食物可直接进入前口,无需经过环槽。

105。苍蝇的舔吸式口器有海绵状的吸盘,适合取食发酵的粪便和腐肉上的渗出物。它们也适合以糖等可立即溶解在唾液中的食物为食。从下面两张图中,可以看到苍蝇在取食时利用舔吸式口器。

106。 (左:苍蝇的舔吸式口器,右:以花蜜为食的苍蝇) 5、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吸取液体食物的口器,是一些高等膜翅目昆虫所特有的。

107。蜜蜂的口器可以代表此类口器的一般结构。

108。上唇是一个简单的水平件。

109。后面唇基部内壁突出有一个内唇,质地柔软,感觉器官丰富。

110。上颌与咀嚼型相似,但稍微延伸以适应咀嚼花粉和筑巢等功能。

111。下颌骨位于下唇两侧,轴节呈杆状;茎节宽而长,外颌叶拉长,叶形,内表面凹入。内颌叶退化为小鳞片状碎片;下颌触须短,分为两节。

112。下唇的基部是一个“^”的下颌,与下颌的轴线末端相连。

113,下巴三角。

114。前下巴拉长成槽状,腹侧和侧壁骨化,背部被膜质物质取代。

115。中阴唇和舌头是毛茸茸的管状结构,由许多交替的骨化环和膜环组成,因此可以弯曲和伸展。它的腹面凹成一条窄槽,是分泌唾液的唾液管。末端稍微放大。它形成勺状的中唇瓣,或扇形板(扇叶),唾液通过唾液道流至中唇瓣。

116。侧唇和舌头是一对薄而凹的叶状结构。

117。下唇必须长并分为四部分。

118。舌头的主要部分已融入下巴。唾液在舌下流动,从舌端开口流出,然后沿侧唇舌流至中唇舌腹面的凹槽,直接到达中舌瓣。

119。蜜蜂的喙只是在吸吮时暂时由下唇和外颌叶组成。

120。外腭叶覆盖中唇和舌头的顶部和侧面,下唇必须包围中唇和舌头的下侧以形成食物道。

121。内腭叶和内唇覆盖舌根的侧面和顶部,将口腔前腔封闭成管状。

122。这样,食物道就与口腔相连了。在吸引机构的作用下,花蜜等液体食物被吸入消化道。

123。蜜蜂的泵与鳞翅目相似。它是由胃窦和喉咙合成的。它具有吸吐功能,用于帮助酿造蜂蜜和喂养幼虫、蜂王和雄蜂。

124。唾液泵还可以帮助酿造蜂蜜,并且可以来回吐出和吸出花蜜。

125。不吸吮时,下颌和下唇分开,分别弯曲在头下方。上颌裸露,可执行咀嚼花粉、采集材料、筑巢等功能。

这篇文章就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