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来自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大学等高校的22名大学生考入四川盐业新生入学并开始了他们在中等职业学校两年的学习生涯。 。中职招生,来了这么多大学生,连学校招生主任都感到惊讶(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近年来,大学生“重返中职”的新闻并不鲜见。然而,“归来事件”的主角们从个体发展成为群体,这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从“回国事件”中我们读到的积极信号是,大学生愿意回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技术,这说明他们改变了就业观念,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认识到了需求社会现实。与其将来失业甚至失业,不如趁早学一门技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也是大学生个体理性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技能人才价值的推崇和精英文化的矫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回归”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大循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很多高校扩招后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培养的学生总是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社会岗位都需要具有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如果“榫”不对准“口”,连接当然就困难,大学生只好“从头开始”。
同时,社会轻视劳动、轻视技能的观念依然存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办学条件仍落后于普通高等学校。因此,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条现实、直接、顺畅的途径。
鉴于此,我们在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考虑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不妨着眼于社会人才供需机制的平衡,给予平等就业机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为年轻人提供晋升通道。走向多元化。只有这样,教育资源才不会白白浪费,青少年的理想价值观才能蓬勃发展。
相关标签:大学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